来源:贵州日报  作者:陈玉祥

  天下名汤数石阡

  石阡人以温泉为自豪。在县城老街,随处可见搭着毛巾、背着浴具往来温泉的人。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的问候语不是“吃饭了吗”,而是“洗澡没有”。人们招待贵客必不可少的是:请客泡温泉。

  石阡城南温泉是有史料记载的开发利用最早、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温泉。该县历史悠久,建制较早。公元前214年秦置夜郎县,汉名夜郎,隋名明阳,唐名夷州,明永乐十一年(公元1413年)置石阡府。

  温泉就是石阡的符号。石阡以温泉分布之广、泉眼之多、流量之大、水质之优,闻名于世,县城汤山镇便以温泉得名。石阡温泉文化,最早应上溯到三国时期,据清乾隆《石阡府志》载,蜀汉建兴三年,武侯诸葛亮南征牂牁,先锋抵石阡皆捷,于城南温泉之上建武侯祠以祀。唐朝天宝年间,李白流放夜郎,当时夜郎县属夷州,在石阡温泉草亭书匾额,郡人于石阡温泉上建太白楼以祀。

  明弘治《贵州图经新志·卷之六·石阡府》山川篇载:“温泉在府南一里许,泉源涌沸,四时清暖。”清乾隆《石阡府志》载: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知府江大鲲始规模修建温泉,历经修葺增扩,日臻完备,形成了“温泉八景”。石阡温泉,也成为中国唯一的有史记载、官方开发最早、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温泉。

  而在一些温泉自然出露的乡村,人们很早以前就以井为池,露天而浴,嬉濯于云蒸日照之中,固有“温泉浴日”之景。

  2008年5月在西安“中华温泉文化国际论坛”上,石阡悠久的温泉文化备受专家学者关注。国务院参事、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总顾问王秉忱先生在《弘扬中华温泉文化是地热工作者的重要职责》一文中,对石阡的温泉文化赞许有加。

  该县已查明的热矿泉20处36个,主要分布在城南、吴家湾、劝农亭、关鱼梁、凯峡河、施场、木瓜溪、回龙寺、踩处等地,温泉(地热)水总流量达到22311吨/天。

  石阡热矿泉水中富含氡、硒、锌、锶、锂、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组分,符合国家饮用、医疗矿泉水标准。热矿泉水中富含的有益矿物质,以及适宜的水温对某些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和理疗作用。

  石阡县有1个地热田和3个地热异常区,已探明的地热资源储存量为187.25×1014千焦,折合标准煤64.37×107吨;地热流体储存量85.42×107立方米,总能量为99.97×1012千焦,相当于341.19×104吨标准煤;允许开采量为791.75万立方米/年。地热流体允许开采量占补给量的30.75%,石阡县地热田(地热异常区)在开采状态下有保证。

  早在1986—1990年,地矿部水文司、中科院地化所、贵州地矿局等单位联合对石阡地下热矿水进行了调查研究。贵州地矿局张世丛、陈履安教授对该县的几个温泉作了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,结果表明:石阡城南温泉、吴家湾温泉、施场温泉、凯峡溶洞温泉都是6500-10000年以前的地表水经深循环后,通过地热压力、断裂导热作用排泄形成的自然出露温泉。

  石阡温泉经久不竭,日夜涵养和滋润着这方水土和人民。在我国,很多古温泉因为种种原因流量减少甚至干涸,而石阡城南温泉却不枯不涨,涌流至今。另外,该县有关部门对全县的多个温泉进行长期监测数据表明,水质、水温、流量均十分稳定。

  温泉产业迎来发展机遇

  明代以来,官方就利用自然温泉为大众生活、生产服务。为了让温泉造福于民,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,石阡县就开始了对温泉进行了大量的科考研究:

  1972年贵州省地质局水文队对石阡温泉进行初步调查;

  197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732部队完成了1:20万江口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;

  1979年贵州工学院地热组开展了石阡县地热调查;

  1982年石阡县和贵州工学院联合开展了石阡县地热调查;

  1985-1986年地矿部水文司、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、贵州省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
·上一篇文章:广州从化温泉现怪虫 形如白色蟹爪菊(图)
·下一篇文章:我国旅游将以温泉主打

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
http://www.rjtt.com/news/news/08122113259526.htm